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
与我们大家心目中想象的不一样,作为皇家最正宗的这个御花园实在是有点小,与西郊的颐和园完全没法比。
御花园是帝后们的休闲娱乐的场所。整个花园呈长方形,占地虽然只有1.2万平方米,但却容纳了大小20多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布局紧凑,小巧玲珑。这里古树参天、奇花异石遍地,曲径通幽。御花园分为中轴线及左、右三大部分,中轴线上有唯一的一所宗教性建筑——钦安殿。
钦安殿,它是一所道教建筑,坐落在天一门内。
钦安殿始建于明代,是供奉道教北方水神——真武大帝的地方。由于紫禁城内几乎都是木结构大殿,最怕火,所以皇帝经常来此上香以祈祷水神的保佑。
走进天一门,首先看到两棵树,它们下部分开,上部连在一起,像是一对恩爱的夫妻,被称为连理枝。
在御花园的东侧,这里有两个亭子,名为万春亭、浮碧亭,在西侧相对应的位置也有两个亭子叫千秋亭、澄瑞亭,这四亭为一年四季的象征。
堆秀山,是一座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的假山,山顶有御景亭,它是御花园内最高的建筑,为帝后们在九九重阳节登高远望所在。
延辉阁是清朝选秀女的地方,当年的兰儿就是在这里被选中,后来成为统治大清王朝长达48年的慈禧太后。
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明代曾叫玄武门,清代为了避讳康熙皇帝玄烨的‘玄’字,改为神武门。
神武门是皇家的报时台,原来门楼上设有钟鼓,每天早晨鸣钟,晚上击鼓,为在紫禁城居住的帝后们报时,此外皇帝外出巡幸也出此门。因为故宫南面那个最高大上的城门属于国家的象征,所以故宫博物院的牌子就挂在这里,这样本来是故宫的后门就成为了故宫博物院的正门了。
走到这里,虽然是从南走到北,但是也只是沿着故宫的中轴线走过来,故宫实在太大了,还有东、西两路很多的地方没有去,在东西两路还有很多应该看的地方。另外故宫里面还有很多的院中院,这里面就分别布置了很多的展览场所,著名的有珍宝馆、钟表馆、宫廷戏曲陈列馆、陶瓷馆、典籍馆等等。因为时间的关系决定看看珍宝馆。
去故宫珍宝馆需要十两纹银。珍宝馆设在故宫东北角的皇极殿西庑、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里。珍宝馆是一座宝库,有各色宝石,闪闪发光的金银器皿,珍珠翡翠,还有金丝凤冠、象牙玉雕,各类珍宝举世无双;最为突出的是有一座镐多塔,重达5000公斤的大型玉雕。
珍宝馆里面主要是清宫收藏的金银玉翠、奇珍异宝制成的礼器、祭器、冠服、装饰品、生活用品以及宫室内的陈设品。闪闪发光的金器包括金编钟、金印金册、金发塔、金提炉、金罐;碧玉碧玉的如意、碧玉特磬,各种餐具、茶具等等。皇帝身穿的龙袍、盔甲;皇后的凤冠,各种的朝珠等等。
想起来故宫也是蛮难的,如果从文物保护的角度下雨天就不应该开放,我每走进一间殿堂回头看被自己脚下所带进来的雨水都感觉有点愧疚。但是那么多的游客冒雨来了,不让参观也说不过去,两难呀!
回去的时候经过了珍妃井,珍妃井位于宁寿宫北端的贞顺门内,原为宫中普通水井。井口很小,目测一个大活人怎么可能放进去。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庚子国变,8月八国联军攻打京城,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仓惶西逃。临行之前,慈禧太后将幽禁在景祺阁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颐和轩,命人将她推入井中溺死。
本来最初的设想是沿着中轴线从南到北,然后再从两翼从北到南回到午门那里然后去广场。但是现在有‘规定’了,只能从神武门出去。我真的不明白:我买票参观,从哪个门出去还要‘有关部门’操心,也不怕操心过度得了冠心病。
出了神武门去广场还没有直通的公交车,这是老毛病了,多少年前就这样,到了新世纪还没有改进,要说完全没有改进也说不过去,冒出了一趟‘观光’公交车,从这里到广场直线距离也就是一公里多一点要20两纹银。下雨天车少人多,上去不是给人家擦雨衣上的雨水吗?问问计程车五十两纹银,这也有点太离谱了吧?某些北京人难道生活那么困难,需要我们这些来自地方的‘土老帽’帮助吗?我想不至于吧。最后我们决定举着雨伞,欣赏一下这难得的雨中故宫的外景,步行前往广场。看来与我们有相同想法的人还真的不少,大队人马都沿着景山前街、南北池子大街步行前往广场,疑似一条长长的游行队伍,一路上雨衣婀娜,雨伞飘逸,欢声笑语,成为了故宫外面的一道靓丽的流动风景。
说真的平常还真的没有机会走到这里,大概是因为地处北京市中心,有严格的建筑高度的限制,这里还都处于平房阶段,不过据说这里面有很多的四合院,住着的都不是平平常常的北京人,都是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人物,这些人物很多都接受了伟大领袖的真传昼伏夜出,白天都统统地回家睡觉,还要吃过量的安眠药才行,而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又使得他们睡不着觉,所以这里就不让公共汽车通过这么多年。当然了这些人物出门是不需要公交车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