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次在洛阳站候车,以往的候车经历总体上是愉快的,尽管也是旅客多多的,但是总还是可以找到座位的,今天的洛阳站明显地有一点‘异样’,刚才在站前广场上就看到有一队队身着迷彩战斗服的人员在那里排队,队前面还有领导模样的人在讲话,这在火车站是很少见的。现在进到候车室里面就和平常时候在洛阳站候车的时候大不一样了,最大的区别就是找不着座位了。今天的洛阳站候车室显然是严重超员了。今天是2011年12月17日,离春运还是远远的,这个日子平淡无奇,与黄金周、节假日丝毫不搭界,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六,怎么就超员了呢?
再仔细地看一下,就发现了这里的异样。原来候车室中央的座位上一片迷彩,一个个年轻稚嫩的面孔,再看看在周边站着的,年龄苍老,颤颤巍巍的有之;稚嫩幼童,不足一米者有之;大腹便便,怀揣六甲者有之;不知道有没有肢体残疾者在此站立。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呀。
经过了仔细的观察才知道今天对于洛阳站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的适龄青年在洛阳站集中,穿上迷彩服,开始他们新的生活。他们就在这里初步整编,由不同的带队人带领,分乘不同的车次去往全国不同的地区。和他们聊一聊,知道他们当中有去辽宁的,有去内蒙的,还有去甘肃的等等不一而足。
这些年轻人全身从里到外大概都是新衣服,单单从外面的迷彩服上看,疑似有一些偏黄,这大概也是为了适应国内普遍的绿化缺失,土地沙漠化的现实吧。事实上在国内也有地区是森林植被保护得比较好的地区比如秦岭地区,比如岭南地区,只是不知道他们有去那里的吗?如果有的话,这样的服装是否与那里的周围景色协调呢?换一句话说,不知道在服装颜色上是否又是一刀切的老毛病呀?
我这一生无缘穿上这样的迷彩服,所以说也没有与他们相同的经历,不知道他们穿上这样的服装有什么感觉。如果单单从我的感觉上看,总是认为有点肥大,好像是没有衬托出小伙子的那种朝气蓬勃,更加无法显示年轻人的那种帅气的身材,可能是我看外国电影太多了,总是感觉某些国家的迷彩服比较好,是那样的合体,显得外国小伙子是那样的帅气,难道中国的小伙子就不帅吗?我就不信。只是不知道这是设计师的毛病,还是预算的限制,抑或是领导人的观念。
根据我的传统观念,认为能够穿上迷彩服的年轻人起码都应该有一个矫健的身材,像我这样的大腹便便者是与迷彩服无缘的,在洛阳站这里观察了半天,发现我的这个观念是大大地落后了,这里面也不乏矬墩短胖者,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人也可以穿上迷彩服的,难道真的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原因,现在的男青年越来越少吗?天津市区好像有这样的情况,在洛阳及其周边地区好像还没有到这个地步吧;抑或是现在打工容易,有不少的男青年不想穿这样的迷彩服呢?这个原因好像是比较靠谱的;再有就是传说中的通过某种不好言说的渠道想穿上这种衣服的人,可能对身体条件的要求降低了吗?这个还真是不好瞎说。反正以我不成熟的想法,如果像这样的人多了,跑也跑不快,跳也跳不高,这不是正好符合‘韬光养晦’的基本国策吗?
我就在那里有一句无一句的瞎聊着,看见他们每个人还都统一配发了一个大大的迷彩背包,比我那个破背包可是好多了,除了迷彩背包以外,他们每个人还同样配发了一床深绿色的被子,早就对媒体反复宣称的所谓的‘豆腐块’感兴趣,就是没有看到过‘真品’,实话实说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观看,我就不自觉地摸了一下,真是没有想到竟是如此的薄,真是担心这些年轻人他们不管是到辽宁、内蒙、甘肃这些地区盖这样的被子‘抗得住’吗?我在天津家里的暖气都是26度,最冷的时候还要再加一床被子呢,想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怎么这么薄呀?’真的没有想到就是这一句话可是惹了大祸了,那个年轻人倒是没有说什么,旁边站着的领导模样的人发话了,‘你是干什么的?’。
我这个委屈呀,我的孩子都上大学了,相信我比这些年轻人的父亲的年龄都大,我完全是站在一个父亲的角度去关心一下这些年轻人,这招惹谁了。
就在这个时候也不知道从哪里又冒出来一个穿迷彩制服的人,要查我的票,好像我是混入洛阳站似的。从严格是制度上来讲,这里是洛阳站,他是无权查票的,但是我还是给他看了我的票,我声明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乘车人,如果你认为我不方便,我就去别的地方候车。
真是不知道是谁的脑子进水了,把每一个人都想象成是‘头上缠着头巾的’,真的有必要这样草木皆兵吗?累不累呀。可能是我听到的什么‘鱼水情’呀,什么‘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呀,太多了,我反正对整个候车室中年轻人都坐着,老弱病残都站着的这种疑似‘追悼大会’的场景很反感,按说候车室是公共空间,所有的旅客都是平等旅客,没有所谓的重要旅客与非重要旅客的区别。如果你为了安全,洛阳站有楼上楼下两个候车室,你完全可以与洛阳站协商,使用其中的一个候车室,就另一个候车室留给一般旅客,起码这样是平等的,这种‘官贵民贱’的流毒都几千年了,什么时候才能够肃清。
评论